河南上宫金矿成矿流体研究及其对碰撞造山体制流体作用指示意义  被引量:9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衍景[1] 李欣[1] 秦善[1] 高秀丽[1] 张建国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

出  处:《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1998年第1期73-76,共4页

摘  要:上宫金矿赋存于中元古代熊耳群陆弧火山岩建造,其成矿流体活动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以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矿物为标志,矿化温度分别集中在320~380,220~300,120~200℃;不同期次矿物包裹体的形貌、流体成分等也有明显差异,中期流体的[(K+Na)/(Mg+Ca)]明显低,有利于金沉淀.从早到晚,成矿流体由变质流体向大气降水热液演变。 矿田构造和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中生代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时,沿马超营断裂向北的陆内俯冲导致了上宫金矿的形成.

关 键 词:金矿 成矿流体 碰撞造山带 矿床成因 流体作用 

分 类 号:P618.510.1[天文地球—矿床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