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法律与生活》2005年第5期34-37,共4页Law & Life
摘 要:承载着“扶危济困”职责的救助站,从收容遣送站脱胎一年半以来境况如何?它是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贫弱者的天堂,还是懒汉的福地?选择了春节前后万家欢乐的时段,本刊记者走进全国多个城市的救助站,来到流浪者身边,探询一个真实的现实。我们看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取代收容遣送制度仅仅一年多,救助的乞讨人员就已经超过67万,“以人为本”的制度展现出了它超凡的“魅力”。有人因此将之称为“中国社会福利立法的开端”。但福利制度的称谓却丝毫未能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摆脱由于制度缺陷所引发的种种窘相:救助人员鱼龙混杂、难辩真假,救急场所变成了傻子“集中营”、儿童乐园,甚至义务养老院、公费医院。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大量的乞讨人员不买救助制度的账。救助与拒绝救助之间的路究竟有多远?新生的救助制度如何走出困境?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夏学銮教授开出的“药方”是尽快制定一部“中国乞丐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