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梗阻”--基于1998-2003年实证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裴平[1] 熊鹏 方先明[1]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南京210093 [2]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020

出  处:《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21-30,共10页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转型及发展研究”的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04BJL027);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503771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通过对1998-2003年我国"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问题的研究,认为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等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迟钝,或是背离货币政策的导向而为之,货币政策信号的传递有明显的时滞,同时货币流通速度呈下降的趋势。正是这样的"梗阻"使得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与进入实体经济的有效货币供给在数量和时间上出现较大差异,进而造成有效货币供给缺口的"梗阻"效应。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须疏导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有效抑制"梗阻"效应。

关 键 词:“梗阻” 时滞 货币流通速度 有效货币供给缺口 

分 类 号:F830[经济管理—金融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