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地行星的形成模拟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牛[1,2] 季江徽[1,3]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210008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

出  处:《中国科学(G辑)》2009年第5期766-775,共10页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573040,10673006,10833001,10233020);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基金会资助项目

摘  要:用数值方法讨论了行星形成末期,即原恒星形成大约3Ma,气体盘消散后类地行星的形成.模型中考虑了2个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的引力作用,并考虑了不同的"土星"质量、星子的初始偏心率以及星子之间的自引力对吸积的影响.结果显示,类地行星在大约50Ma的时间内形成,其质量吸积率在60%~80%之间.每个算例中在"木星"内侧有3~4颗类地行星形成,质量在(0.15~3.6)M⊕之间.在0.5~4AU之间,当星子的偏心率被激发后,星子可以在很大径向范围吸积物质."可居住区"的类地行星富含丰富的"水物质"(或挥发性物质)可能来自这种吸积.两个大行星之间的星子在"土星"的质量适中时也会发生少量的吸积,在108a时间尺度上小质量天体在某些共振位置处可以稳定存在.形成的行星系统中轨道周期通约的现象较普遍,发现了一种"振动-循环"的3:2平运动共振构型.

关 键 词:天体物理 系外行星 行星形成 N体模拟 

分 类 号:P141[天文地球—天体物理]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