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一川[1]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104-108,共5页
基 金:2008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电影发展与电影文化学"成果;项目批准序号60号
摘 要:每一种民族电影文化总应有自身的发展与变迁轨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的60年里,作为新中国银幕建构起来的独特的符号表意体系,我国电影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我的一个看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转型震荡,导致此前与此后中国电影文化呈现出显著而又深刻的变化。对此,我从去年以来陆续就中国电影文化转型、西部电影模块的终结及中国电影文化范式转变等表达过自己的看法。这里打算以上述讨论为基础,进一步从更综合而简明的角度去勾勒这场变化的地形轮廓,这就是从影片的表达题旨、价值取向、人物塑造、美学效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