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太平-黄山复合岩体的SHRIMP年代学:由钙碱性向碱性转变对扬子克拉通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时间的约束  被引量:7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薛怀民[1] 汪应庚[2] 马芳[3] 汪诚 王德恩[2] 左延龙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2]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32地质队,屯溪245000 [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4]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规划土地处,黄山245000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7期979-993,共15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772048;40503006;40472035);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711814);安徽省财政专项(批准号:2003-39)资助

摘  要:太平-黄山复合岩体是个由钙碱性(太平岩体)向碱性(黄山岩体)转变的独特杂岩体,且其中黄山岩体的稀土元素分馏模式表现出罕见的"四素组效应"(tetrad effect),代表高度演化的末期岩浆组分.该复合岩体提供了研究扬子克拉通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环境的变迁及岩石圈减薄的难得机会.文中测得太平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SHRIMP年龄为(140.6±1.2)Ma.4个采自黄山岩体不同期次或不同相带样品的锆石U-PbSHRIMP年龄分别为(127.7±1.3),(125.7±1.4),(125.1±1.5)和(125.2±5.5)Ma,这几组年龄数据在误差范围内近于一致,说明黄山岩体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侵位的.虽然太平岩体和黄山岩体在空间上紧密共生,但它们之间侵位的时间间隔长达15Ma左右,岩浆性质由钙碱性突变到碱性,中间缺少明显的过渡环节,所指示的可能是扬子克拉通东南部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事件,该事件发生在约141~128Ma之间,减薄机制应以机械拆沉为主.

关 键 词:SHRIMP定年 岩石圈减薄 黄山岩体 太平岩体 中生代 

分 类 号:P597.3[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