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后段为主要表现的眼部梅毒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棣[1] 徐永宁[1] 钱晓娃[1] 

机构地区:[1]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310006

出  处:《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第16期2707-2708,共2页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摘  要:目的:观察首诊于眼科以眼后段表现为主的梅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例25眼首诊于我院眼科、并由眼科诊断为梅毒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34~62岁,平均51.9岁,病程2d~1年,平均1.6个月。其中病程>6个月者2例。HIV(-)。双眼发病6例,单眼发病13例。治疗前平均视力3.9±0.82。TPPA均阳性,RPR原倍阳性3例,1∶2阳性2例,1∶16阳性6例,1∶32阳性5例,1∶64阳性3例。随诊半年,观察眼部情况和炎症消退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经皮肤性病科诊断为潜伏梅毒。所有患者均行眼底摄片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合眼部表现和FFA诊断为视神经乳头炎伴血管炎4眼,视神经炎2眼,缺血性视神经乳头病变1眼,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病变8眼,视网膜脉络膜炎10眼。伴有玻璃体絮状混浊16眼。明确诊断后予青霉素+激素治疗。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2.0g/d分4次口服。治疗后随访6个月,眼部炎症均控制,视力提高至4.5±0.34,RPR转阴或滴度降低,TPPA仍阳性。结论:梅毒感染累及眼后节主要呈视网膜、视神经、脉络膜的炎症。表现形式多样。在眼后节炎症的诊治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梅毒、艾滋病等特异性感染性疾病的筛查,以免误诊、漏诊。及时血清学检查,适时、适量的青霉素治疗利于梅毒性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炎症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预后。

关 键 词:梅毒 视网膜 视神经炎 

分 类 号:R759.1[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135.92[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