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曹丰[1] 孙冬冬[1] 赵力[1] 谢小燕[2] Roger A.Wagner Joseph C.Wu
机构地区:[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西安710032 [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3]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
出 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第8期696-700,共5页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摘 要: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居高不下。虽然目前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多样,例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药物治疗等,但这些治疗方法仍不能从根本上逆转心肌缺血后心脏功能的进行性下降,许多患者仍不可避免地发生左心室病理性重构及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惟一有效的根治手段,但是心脏器官供体缺乏以及左心室辅助装置伴随频繁感染等问题持续出现,使得只有少数患者能够从心脏移植中获益。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来源于囊胚中分离出的内细胞团,是在体外培养获得的一种原始多能干细胞。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即体外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近年来,随者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以及细胞治疗的兴起,人们发现干细胞可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并能应用于心肌损伤后修复期,这使其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 键 词:人胚胎干细胞 心肌细胞 基因表达变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实验研究 定向分化 缺血性心脏病 左心室辅助装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