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宇[1,2]
机构地区:[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2]厦门大学中文系
出 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91-96,共6页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第四十四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现代性与被叙述的乡村女性"(项目编号:20080440727)成果
摘 要:新时期之初,文学沿着人性关怀的路线必然延展至对性别差异的关注,进而导致女性独特的境遇、经验的历史性出场,营造出第一波女性主义话语浪潮。但这样的出场路线又宿命般地决定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话语与生俱来的本质主义潜在倾向。尽管第一波女性主义话语主体也敏感到本质化、刻板性别模式/制度对女性个体精神自由的宰制、压迫,但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文化语境来支持她们进一步质疑、挑战这种刻板的性别理念。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虽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取代人道主义成为中国女性主义话语的主要思想资源。但是,本土性别语境又决定了我们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本质主义思想流脉内。这一切既营造了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话语的大面积繁荣,也造成这一话语的种种尴尬。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