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矿山梁地区大隆组塔斯马尼亚藻胞囊内黄铁矿莓状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洪星[1] 陆现彩[1] 边立曾[1] 陈建平[2]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出  处:《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第10期1082-1089,共8页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07CB8156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839910)资助项目

摘  要:在四川省青川县矿山梁地区大隆组硅质灰岩中首次发现了塔斯马尼亚藻化石.文中基于详细的显微观察和微束分析技术,总结了塔斯马尼亚藻胞囊内黄铁矿莓状体的形态和分布特点,研究了胞囊内黄铁矿莓状体和玉髓的形成时间、充填方式、充填次序,发现黄铁矿微晶或莓状体多被生物膜包裹,黄铁矿和玉髓形成于水—沉积物界面附近,黄铁矿莓状体的形成与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动有关,玉髓的充填时间则相对较晚.初步探讨了黄铁矿莓状体的地球化学意义,认为沉积岩中生物胞囊或壳内的黄铁矿莓状体仅能反映特定阶段的局部微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不一定是沉积—成岩过程为强还原环境的反映.

关 键 词:黄铁矿莓状体 塔斯马尼亚藻 硫酸盐还原菌 充填机制 

分 类 号:P618.510.2[天文地球—矿床学] TU986.6[天文地球—地质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