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龚树生[1]
出 处:《医学与社会》1998年第6期25-26,共2页Medicine and Society
摘 要:听觉和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活活动中相互交流的工具,语言是在听觉功能正常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听力出现障碍发生了重听以至耳聋,就难以听清或听懂别人说话,也听不清自己的发音,就难以校正自己的发音,发音越来越不准确,声音也变得越来越难听懂,严重者会成为哑巴.据1987年全国抽样调查,我国5000万残疾人中听力言语残疾人数超过1770万,估计每年约以2~4万速度增长,若加上老年性聋、噪声性聋需要提高听力者估计在3000~4000万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能够使部分聋人“聋而不哑”,并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交往.使聋人恢复听觉或聋而不哑的方法有药物、手术和佩戴合适的助听器,但对极度聋的患者,以上方法则效果甚微甚至无效.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尤其是对儿童患者)则有可能使极度聋者回到有声世界,给部分耳聋患者带来福音.但有诸多因素困扰着人工耳蜗植入的发展,与社会关系较大的主要是经费不足,这在发展中国家尤显突出.本文就耳蜗植入经济方面结合我国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
分 类 号:R764.9[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