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一专[1] 余刚[2] 陈新[3] 李贵[1] 周耀明[4] 王晓芸[5]
机构地区:[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3]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4]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5]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出 处:《江苏农业学报》2009年第6期1427-1428,共2页Jiangs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cx(08)119];"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2006BAD08A09);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0610806-1)
摘 要:氯磺隆(Chlorsuffuron)具有活性高、成本低、杀草谱广、控草效果优异等诸多优点。但氯磺隆残效期长,往往对下茬作物产生严重药害。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每年由氯磺隆造成的农作物药害面积均在4×10^4hm2以上。之后氯磺隆逐步退出江苏省麦田除草剂主打品种。其后续品种或者杀草谱窄,或者价格偏高,至今没有比较合适的替代品种能全面超越氯磺隆。因此,将氯磺隆进行技术改造,缩短残留期,开发出对环境友好的新剂型不失为解决氯磺隆残留对下茬作物药害问题的一条新途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7.20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