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油气运聚和调整、改造机理与过程  被引量:1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杜春国[1] 郝芳[1] 邹华耀[1] 朱扬明[2] 蔡勋育[3] 王存武[4] 

机构地区:[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310027 [3]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分公司,昆明650000 [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武汉430074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12期1721-1731,共11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5CB422105)资助

摘  要:近年来随着川东北地区普光、龙岗等一系列特大型气田的发现,叠合型盆地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层系高含H2S气藏形成机理成为了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通过构造反演、数值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后认为,普光古油藏输导体至少发生晚印支-早燕山早期和早燕山中期两期流体活动,油气通过普光-东岳寨等断裂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输导体由北西和南西两个方向沿着三个优势运移路径向普光构造汇聚,形成普光古油藏;自中燕山早期原油发生高温裂解以来,普光气藏经历了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流体调整和TSR控制下的化学改造两个过程.中燕山期是普光气藏接受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化学改造的主要时期,TSR一方面对气藏内部的成藏流体进行改造,造成天然气干燥系数变大和碳同位素变重;另一方面TSR相关流体(烃类、H2S和水等)与储层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储层被溶蚀和硬石膏发生蚀变,对改善其物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晚期构造叠加作用下,普光气藏内部的流体存在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和晚喜马拉雅期两期调整,现今气藏为早期气藏调整后流体经再次运移与聚集后形成的.

关 键 词:油气主运移通道 油气藏调整与改造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 川东北地区 

分 类 号:P618.13[天文地球—矿床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