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维勤[1] 胡强夫[1] 瞿三郎[1] 秦智刚[1] 祁行毅[1] 冯学国[2]
机构地区:[1]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麻醉科,湖北武汉430022 [2]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湖北武汉430022
出 处:《中国输血杂志》2010年第1期48-50,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摘 要: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监测用于评估心瓣膜手术体外循环(CPB)后成分输血的可行性。方法瓣膜置换术患者64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34名。即依据PT、APTT检测输注血制品组(Ⅰ组)和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成分输血组(Ⅱ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平稳后肝素化之前(T1)、鱼精蛋白充分拮抗肝素后(T2)、输注血制品后(T3)测定以下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记录各个时点出血量:关胸期间(Q0),术后1h(Q1)、6h(Q6)、12h(Q12)、24h(Q24)及总出血量(Q总)。记录CPB后输入血制品的种类和数量: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机采血小板(PC-2),新鲜冰冻血浆(FFP),悬浮红细胞(CRCS),冷沉淀(Cryo)。结果CPB后2组PT、APTT、INR、ACT均较T1延长(P<0.05),Hb、Plt则明显下降(P<0.05)。输注血制品后与Ⅰ组相比,Ⅱ组PT、APTT明显缩短(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Q0和Q6明显多于Ⅰ组(P<0.05),但2组总出血量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Ⅰ组各种血制品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CPB后PT、APTT、Hb、Plt监测可用于明确FFP、Cryo输注指征,初步推断PC-2输注指征,有利于科学管理围术期输血问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2.2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