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年抗虫棉大田生产:Bt抗虫棉技术采用的直接效应和间接外部效应评估  被引量:1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黄季煜[1] 米建伟[1,2] 林海[1,3] 王子军[1,4] 陈瑞剑[1,5] 胡瑞法[1] ROZELLE Scott PRAY Carl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101 [2]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北京100045 [3]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4]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5]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北京100125 [6]Food Security and the Environment Program,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CA 94305-6055,USA [7]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NJ 08901-8520,USA

出  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年第3期260-272,共13页Scientia Sinica(Vit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0333001);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批准号:105562-0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批准号:KSCX-YW-09,KSCX2-YW-N-039);Rockefeller基金会、Connell大学和Oxfam项目资助

摘  要:中国自1997年便开始大面积种植Bt抗虫棉.本研究试图分析中国种植抗虫棉10年后减少防治棉铃虫杀虫剂用量的可持续性.通过对1999~2007年4个省16个村农户大田Bt抗虫棉生产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生产上控制棉铃虫的杀虫剂用量不仅未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虽然没有直接回答Bt抗虫棉能够维持并增加其生产率的机理,但本研究发现,10年来不仅抗虫棉,而且非抗虫棉防治棉铃虫的杀虫剂用量也显著减少,这与抗虫棉广泛种植后棉铃虫的种群总量下降有关.这些发现对于Bt技术效应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所采用的同时评估抗虫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外部性效应的方法,对于未来该领域的同类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生物技术 BT抗虫棉 杀虫剂 可持续性 外部性 中国 

分 类 号:S562[农业科学—作物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