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批评与中国古代小说人物之“态”追摄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桂奎[1] 

机构地区:[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28-35,共8页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修辞批评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小说写人研究>(批准号:07BZW029)

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人善于运用戏剧语言进行思维,基于这种"拟剧"思维,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大量借用戏剧专业术语,形成一种"拟剧"批评传统。尔今,我们应当在继承这种"拟剧"批评传统基础上,借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论"学说,将中国古代小说写人图景纳入到"拟剧"批评系统来重新审视。从伦常角色扮演看,以《金瓶梅》为代表的小说追摄了许多"假父、假子、假兄、假弟之辈"扮态图景,张竹坡等人提出的"真假"说已触及了人物的"真假"扮态问题。古代小说评点涉及的人物"真态"大致包涵到位的身份扮演和坦诚的任性表演两重含义。而人物的"伪态"印象则基本上是由人格面具和后台缺失造成的。刘备、宋江、薛宝钗等德性人物之所以常常给人以"虚伪"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始终戴着伦理面具,且其表演镜头多被集中于"前台"。

关 键 词:拟剧批评 扮演与表演 真假 伪态 修辞阐释 

分 类 号:I207.41[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