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续三)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许艳丽[1,2] 王丽芳[1,3] 战丽莉[1,3] 李文滨[2]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150081 [2]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30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出  处:《大豆科技》2010年第3期18-20,共3页Soybean Science & Technology

基  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200630);大豆生物学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B08B01)

摘  要:(上接续二) 也有研究认为大豆胞囊线虫侵入大豆8h后,抗病品种Centennial根内有大豆素Ⅰ在线虫头部周围积累,而感病品种Ransom则没有大豆素积累,认为大豆素可能是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一种机制(吴海燕等,2001)。乔燕祥等(1999)认为防御酶活性与病原物侵染植物有关。乔燕祥等研究了大豆抗源抗大豆胞囊线虫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酶谱变化认为,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高峰期(30~35d)高抗抗源体内POD酶活性最强,酶谱着色较深,

关 键 词:大豆胞囊线虫病 防御酶活性 POD酶活性 过氧化物酶 大豆素 抗病品种 感病品种 病原物 

分 类 号:S435.651[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