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崔祥斌[1] 孙波[1] 田钢[2] 唐学远[1] 张向培[1] 蒋芸芸[1] 郭井学[1] 李鑫[1]
机构地区:[1]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海洋室,上海200136 [2]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杭州310027
出 处:《科学通报》2010年第19期1937-1943,共7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18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6005);中国极地战略研究基金项目(20070215)资助
摘 要: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24,2007-08)期间,通过车载冰雷达对东南极冰盖中山站至DomeA断面的冰厚和冰下地形进行了探测,测线总长1170km,其中在82%的测线上成功探测到冰岩界面,实测数据的水平分辨率<5.6m.测量数据经过处理生成沿断面走向的冰厚分布和冰下地形起伏曲线.结果显示,断面上的平均冰厚为2037m,低于东南极冰盖平均厚度,730km处冰厚最大,冰盖边缘位置冰厚最小(891m),内陆1020km位置冰厚略大于冰厚最小值,为1078m;冰下地形平均海拔728m,远高于东南极冰下地形高程平均值,其中1034km处海拔最高,达到2650m,765km处海拔最低.内陆深处900~1170km范围内冰下地形海拔较高,与该段位于Gamburtsev冰下山脉区域有关.除900km位置冰下地形的剧烈升高在冰面造成明显的地形抬升外,总体上,冰下地形对冰面地形的影响不大.在冰雷达探测到冰岩界面的部分,小尺度的冰厚和冰下地形变化相对密集且剧烈,表明沿断面的冰床粗糙度较大,认为是冰流运动、冰下环境和冰下地质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冰雷达未能探测到冰岩界面的部分,冰厚明显较大.此外,由于该段冰流运动较强,增加了冰盖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冰雷达信号在冰体内传播的衰减严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