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一博[1] 张玮[1] 苏式兵[2] 姜在来[2] 王磊[1] 王俐琼[1] 张海燕[1] 王磊[1] 张丽娟
机构地区:[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科,上海200032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中心,上海200032
出 处:《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第8期1415-1418,共4页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 要:目的:通过临床中医四诊采集,分析乙肝后肝硬化肝气郁结证临床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探索其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将9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辨证分为肝气郁结证组20例、兼肝气郁结证组24例和非肝气郁结证组52例,采集中医症状、舌脉,并筛选与人体情绪调节相关的基因G蛋白β3亚单位(GNB3)C825T位点,观察肝气郁结证临床特征及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为肝气郁结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肝气郁结证组患者在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胁肋胀痛、太息、腹胀、脘闷、健忘7个症状体征上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非肝气郁结证组,分别为85.00%vs1.92%、85.00%vs25.00%、80.00%vs17.31%、55.00%vs5.77%、55.00%vs21.15%、50.00%vs11.54%、50.00%vs13.46%,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均<0.01)。Logistic回归显示肝气郁结证的发生可能与性别(女性)、病程(11~15年)、HBeAg阴性相关(P<0.05或<0.01)。GNB3C825T中的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在肝气郁结证组患者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5.00%(3/20)、42.50%(17/40),明显低于非肝气郁结证组的44.00%(22/50)和66.00%(6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肝气郁结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的症状为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胁肋胀痛、太息、腹胀、脘闷和健忘,该证候的发生可能与性别(女性)、病程(11~15年)、HBeAg阴性相关,GNB3C825T的CC基因型、C等位基因可能是该证候的保护基因,而T等位基因可能是其易感基因。
关 键 词:乙肝后肝硬化 肝气郁结证 基因多态性(G蛋白β3亚单位C825T)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