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文学的大众传播学特征及工具理性样态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育仁[1] 

机构地区:[1]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  处:《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165-170,共6页Literary Review

摘  要:纵观抗战以前的中国历史,很难找出有哪一个历史时期,文学艺术与战争的关系像抗战时期这样密切;抗战文学与国家战略和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国家,特别是作为"舆论领袖"的文学艺术家,对大众传播的工具理性认识而逐渐强化的一种历史必然。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艺术的功能与作用被无限地放大。此前被"常识"认为与新闻完全不搭界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也毫无障碍地被国人认同为,是理所当然的大众传播工具或最佳的传播形式。在积极主动向报告文学学习和靠拢的过程中,尤其是小说和诗歌的面目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小说家们深刻地意识到,在抗战传播中用"两面理"更能体现宣教者对生活、艺术和国家的忠诚,以及对自身职责的全面准确的理解;抗战诗歌"大众化"和诗人"被大众所化",除了战时工具理性宣教目的外,更以诗人在这场民族圣战中的"自我改造"为深层意识背景被提了出来;诗歌完全变为反叛主观抒情性和"私人化",而以客观性、纪实性叙事抒情为特色的"公众化"宣教利器了。

关 键 词:大众传播学 传播工具 抗战文学 理性 文学艺术家 抗战诗歌 样态 中国历史 

分 类 号:I206.6[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