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 [2]华东政法大学 [3]中国政法大学
出 处:《法学》2010年第9期3-15,共13页Law Science
摘 要:2010年8月23日,酝酿多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被提交给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与1997年刑法典颁布后的历次刑法修正不同,《草案》首次废止了若干罪名的死刑,这标志着理论界呼吁已久的限制甚至废除死刑的主张正式获得了立法机关的认可,并进入立法操作层面。这是中国踏上废除死刑的征途步伐的一个标志,是一个从理论向实践的华丽转身,是一个开始,无论跨出下一步需要多长时间或者跨度有多大,但我们坚信只要有开始就不会停下。在此背景下,理论界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充分剖析《草案》关于死刑问题的最新动向,努力揭示刑法限制死刑的价值意蕴,对社会公众的死刑观念作出正确引导,将显得非常及时和重要。有鉴于此,近日,我刊特委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本刊特约编辑于志刚先生专门就这一问题请教了参与过众多刑事立法制定和修改工作的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教授、苏惠渔教授。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