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纪德君[1]
机构地区:[1]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出 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125-130,共6页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项目编号05BZW023)阶段性成果
摘 要:明清时期,讲史演义小说的编创与评点始终处在一种交互影响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当其初兴时,通俗、补史的观念比较盛行,它虽然为讲史演义的编创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限制了作家虚构、想象力的发挥。万历二十年后,小说编创格局发生变化,评点者结合新出现的小说类型对讲史演义的编创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出真与幻、虚与实相结合的编创理念,促使讲史演义打破了"按鉴"演义的编创陈规,自觉地向着虚幻的审美空间拓展。但是,当讲史演义过涉虚诞时,主张小说由"虚"向"实"回归的声音再次响起,又一次发挥了评点对编创的影响力。可见,讲史演义小说评点与编创是在互动过程中演进的,它对讲史演义编创史、评点史均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