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批评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方长安[1] 纪海龙[2]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2]中南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3

出  处:《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197-200,共4页Study & Exploration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度一般项目"冷战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成果之一(07JA751026)

摘  要:冷战期间,美英读者在不同阶段,随着政治文化语境的变化,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别样的审视与言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世骧、白之、李祁等人率先考察了新中国诗歌、小说的形式特征,重点论析了它们与民族传统文学形式的联系。70年代,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关注度较上一时期有所提升,蔡梅曦、黄胄、约瑟.威尔金森等的言说具有代表性,他们重点考察了文学修辞、政治意识形态和艺术价值的关系,整体评价较上一时期有所提高。80年代至90年代初,马若芬、赫格、许芥昱、戈茨等人以新的批评理论对"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颇具特色的解剖,深化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认识。

关 键 词:冷战时期 美英文学批评 中国十七年文学 审美形式 

分 类 号:I206.6[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