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意义的生产与重组——约翰·菲斯克后现代主义电视理论解读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冯清贵[1] 

机构地区:[1]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出  处:《当代文坛》2011年第1期120-122,共3页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摘  要: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认为,电视文本具有开放性,是充满了多义性的生产式文本。这种文本在符号中留出大量裂隙,电视受众与之进行对话,从而产生各自不同的意义。菲斯克在德塞图抵制理论以及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电视受众具有积极主动性,电视的受众是生产式受众。菲斯克的电视观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对电视传媒的独特认知,他融合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福柯的权力话语、后结构主义等多种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当前中国的电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 键 词:电视文本 电视受众 相关性 生产性 

分 类 号:J905[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