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俗”:后乌托邦时代的文化救赎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悦笛[1,2]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2]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100732

出  处:《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70-74,共5页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摘  要:所谓"三俗"的历史根源,就来自于当代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进程,但"反三俗"不可上升为"新道德主义"式的无情批判。面对"道德失范"而实施的社会救赎,亦不可将作为启蒙产物的"个体主义"之丧失作为代价。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体制"建设与"文化心理"建构同样重要,它们理应内外互补与一体两面地得以同生共进。

关 键 词:反三俗 新道德主义 世俗化 道德失范 个体主义 文化体制 文化心理 

分 类 号:G122[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