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潘庆玉[1]
机构地区:[1]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学教育》2011年第1期66-69,共4页Literature Education
基 金:潘庆玉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规划课题<"富有想象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项目编号为FFB90708);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认知工具理论的课堂教学研究"(项目编号为09YJC88006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名为《风景》,作者写的其实不止自然的风光,还有由人的辛苦劳作和生命力量的涌动所创造生成的"人为"的风景——农作物、防风林,它们是人在天地间与自然积极合作化育而成的"超自然"风景。这道风景被诗人们遗忘得太久了。人类被遗弃在俗世的操劳与奔波中,慢慢忘记了自己在太阳、大地、海洋、原野中所处的位置,迷失了方向。这首诗,道出了存在者(人)作为存在的历史性和创造性,道出了隐蔽在风景背后的人的最基本的在世方式。从表现手法上看,这组诗歌的深层意蕴不是源自于意象本身,而是源自于意象的空间结构,换句话说,我们要从每一个意象出现的结构位置和空间关系出发来建构它的意义及它与整体诗意的联系,而不是相反,先对每一意象分别进行阐释,然后再把它们加在一起构建整首诗的意义。因此,对于这组诗,它的空间结构就是它的深层意蕴,就是它的诗意本体。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