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海峡ADCP观测的450m以浅水层内潮特征分析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廖光洪[1,2] 袁耀初[2] Kaneko ARATA 杨成浩[2] 陈洪[2] Taniguchi NAOKAZU Gohda NORIAKI Masanori MINAMIDATE 

机构地区:[1]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100 [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 [3]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Hiroshima University,Higashi-Hiroshima 739-8527,Japan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第1期124-140,共17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7CB816003,2011CB403503);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编号:2006DFB216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52014007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编号:JG1009,JG0711和JT0702)资助

摘  要:应用2008年4月25日至9月26日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的锚定测流资料,研究分析吕宋海峡上层海洋的内潮特征.谱分析和能量计算均显示在观测海区全日潮和半日潮为主要的能量频带,深度积分的全日潮频带总能量为31 kJ.m,在半日潮频带和高频带深度积分的总能量分别为6.9和3.4 kJ.m.谱分析结果显示:近惯性频率峰值仅出现在斜压分量.在66 m以浅深度,显著分潮(O1,K1,M2,MK3,M4)和近惯性频率分量都基本符合线性内波理论关系式E+(ω)/E-(ω)=(ω-f)2/(ω+f)2;然而,在其他观测深度,并非所有的主要分潮均满足上述线性内波能量一致性关系式.分析潮流的垂直结构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正压潮和内潮均为混合潮,潮日不等现象明显,显示了约14天的大潮/小潮周期变化.平行与垂直于陆架方向的K1和O1分潮的分量几乎相等,而M2和S2分潮则主要以波束形式向南海北部陆架传播.内潮幅度和相位均随时间变化,M2和S2垂向结构主要表现为第1模态,而K1和O1则接近于第2模态结构;在主温跃层附近,它们的短轴与长轴之比与f/ω的比值接近.

关 键 词:锚定测流 ADCP 内潮 内波 吕宋海峡 

分 类 号:P731.2[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