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 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06-115,共10页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教育部;发改委211项目"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创意与数字化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文化建设与社区认同研究"(08BSH018)
摘 要:传统的民俗学将向何处去?这是民俗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时期民俗学要想走出困境,对社会和学术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必须树立新的学术品格,对社会有所担当。从"历史学"转向"当代学",将民俗研究导入当代社会,直面当下社会的变迁;从追溯历史、重构原型、回归传统,转向关注现实、关心人生、阐释社会、服务当今社会。让以研究"古代遗留物"为开端的学问转向以研究当下现实社会习俗为主的与时俱进的学问;让以"民间文学"、"口头传承"为主体和"历史考据"、"原型重构"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民俗研究传统,转向以"当代民俗"、"现代传媒"为主体,以"整体研究"、"综合研究"为主要方法的新民俗研究。民俗学的这种当代性建构需要民俗学学者们具有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