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青[1,3] 李小强[2] 周新郢[1,2] 赵克良[1,3] 纪明[3,4] 孙楠[1,3]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 [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人类演化实验室,北京100044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4]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出  处:《科学通报》2011年第9期700-707,共8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020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1-03)资助

摘  要:粟、黍炭化种子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室内炭化实验及野外火焙实验,研究现代粟、黍种子形态和亚显微结构特征,拟揭示粟、黍种子遗存形成的条件与原因.200℃以下种子形态变化呈缩小趋势,胚乳淀粉粒保持结晶结构;250℃粟形态呈膨胀增大趋势,黍种子形变较严重,粟和黍胚乳淀粉粒都过渡为无定形结构;300℃种子部分灰化,炭化种子出现多孔现象,亚显微结构呈蜂窝状的孔洞.北牛遗址史前窖穴中的种子遗存仍保持结晶结构,显示水分子不参与淀粉结晶,为脱水炭化作用而成.野外火焙实验结果显示火堆底部地表的炭化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呈无定形,考古文化堆积中炭化种子遗存亚显微结构也呈无定形,与250℃条件下的炭化种子结构特征相一致,判定文化层的种子遗存形成并不受明火直接烧烤,而是在25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烘焙而形成的.

关 键 词:  炭化过程 亚显微结构 植物考古 

分 类 号:S515-09[农业科学—作物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