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Ⅰ到模式Ⅱ的转变及其对中国扶贫的启示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薇[1,2] 

机构地区:[1]上海城市管理学院科研处 [2]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

出  处:《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27-29,共3页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基  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小额信贷项目扶贫效应的社会资本分析与化解城市贫困难题的政策建议研究"(2008cgb0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实践证实孟加拉乡村银行(GB)小额信贷模式扶贫和利润可兼顾,穷人并不懒惰和贫乏,他们拥有劳动力等资源,只是缺少资金来利用这些资源赚取利润。1993-1994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小额信贷扶贫研究课题组"借鉴GB模式成立了第一个开展小额信贷的项目。到2006年,中国以可持续性方式提供贷款给穷人和微型企业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有300多家。2006年GB模式的创始人Yunus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更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对于小额信贷扶贫(包括农村和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国内大多数农村小额贷款仍然以GB模式I(GBI)为基本典范,一些项目也参考了GBII模式进行了改良,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仍然无法发展到像GB那样的规模。通过考察GB银行从模式I转向模式II的变迁过程、原因,探究其根本理念,希望对中国未来小额信贷项目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 键 词:小额信贷 扶贫 孟加拉乡村银行(GB) 

分 类 号:F833.354.4[经济管理—金融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