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上层水δ13C对末次冰消期南大洋深层水对流的响应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双喜[1,3] 李铁刚[1] 唐正[1,2,3] 仇晓华[1,3] 熊志方[1] 南青云[1] 徐兆凯[1] 常凤鸣[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 [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出  处:《科学通报》2011年第23期1920-1926,共7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8159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2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6030,40906038)资助

摘  要:晚更新世以来,源自南大洋深层水对流的冰消期δ13C低值事件广泛记录于低纬热带和南半球大洋沉积物中.然而,末次冰消期δ13C宽幅低值事件也出现在远至北半球中纬度的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在西北太平洋的古海洋记录中,受来自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影响的记录很多,而来自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却很少.黑潮源区连接着西北太平洋与热带-南太平洋,该区MD06-3054孔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记录有助于探明南半球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对该孔上部1030cm岩芯中浮游有孔虫进行了AMS14C年代和氧碳同位素的测试,结果发现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次表层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两种的δ13C记录在约20.0~6.0ka BP都出现明显的负偏移,但26.5ka BP以来表层种与次表层种δ13C记录变化的整体趋势相反.而且,表层种记录与大气CO2记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变化在时间上也明显超前于次表层种.黑潮源区的水文状况分析显示,该区末次冰消期δ13C宽幅低值事件是对南极周围南极深层水对流的响应.而表层和次表层种记录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δ13C低值信号传播路径的不同.末次冰消期黑潮源区次表层水体接收到的δ13C低值信号主要来自南极中层水的传播,而表层水体则可能更多地受到大气CO2的影响.黑潮源区的记录不仅证实了冲绳海槽表层水末次冰消期δ13C宽幅低值事件主要是受西太平洋表层水体直接影响的推论,同时还说明来自南极高纬度地区的信号也可以传送到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关 键 词:浮游有孔虫古δ13C 南大洋深层水对流 西北太平洋 末次冰消期 δ13C低值事件 

分 类 号:P731[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