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潘青华[1] 吴立源[1] 顾洪炳[1] 汤群峰[1] 翟晓东[1] 陈寅[1]
机构地区:[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无锡214023
出 处:《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7期1082-1084,共3页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摘 要:目的:探讨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腹盆腔RMS患者的CT、MR表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临床表现有腹部肿块、腹痛等症状;CT平扫3例均见腹盆腔内巨大混合密度肿块,周围组织器官受压移位;MRI检查示盆腔内巨大的团块状异常信号影,信号不均;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以周边明显,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较多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影,延迟期斑片状持续性强化。镜下所见肿块由弥漫异型细胞构成,呈圆形或梭形,疏密不均,核深染,易见核分裂;免疫组化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原调节蛋白(MYOD)、CD99均阳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细胞角蛋白(AE1/AE3)均阴性。病理诊断:胚胎性RMS。结论:RMS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间充质源性恶性肿瘤,腹盆腔少见,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需要依据病理和免疫组化。
关 键 词:腹腔 盆腔 横纹肌肉瘤 胚胎性 CT MRI 病理
分 类 号:R758.63[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