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与理想社会——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科技文化观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程宏燕[1] 杨怀中[2] 

机构地区:[1]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2]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出  处:《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5期39-41,共3页Social Science Journal

摘  要:现代科技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带来巨大的价值,而且引发了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范式转换。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突破惯常认识范式,在"科技文化—社会制度—人类未来社会"系统内建构了科技文化观:本体论是社会现实的人与感性自然物的息息相关性,其具体内容是自然科技文化、人文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其实现途径是在社会系统层面重建社会制度规范,价值指向是追求社会和人类未来的全面发展。要消除异化劳动,人类必须在具有合理生存性能的理想社会保障下建立系统性科技文化观。

关 键 词:异化劳动 科技文化观 理想社会 

分 类 号:B032.1[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