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忏悔意识的源起与流播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祥耘[1] 

机构地区:[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出  处:《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32-35,共4页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09064)

摘  要:忏悔原是一种宗教仪式,念经拜忏,向神佛表示悔过,请求宽恕。"禹汤罪己"就隐含了中国古代先民悔过意识。《论语》要求"内省",成就中国忏悔意识的雏形。司马迁《史记》有"负荆请罪"。唐明皇李隆基宠爱贵妃杨玉环,不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马嵬兵变、贵妃自缢。玄宗面对物是人非,深深忏悔,这一话题成千余年文学母题之一。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元代白朴《梧桐雨》、清代洪昇《长生殿》,再现"长恨"与"长生"情结。《西游记》救赎意识浓厚,具有英雄化与神话色彩。明末清初吴伟业"自恨枉节",成为"贰臣",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进行心灵上的忏悔与救赎。"整部的《红楼梦》当中都是充满了忏意。"贾宝玉鲜明强烈的罪感心理是其形象的一大特征。自我忏悔构成曹雪芹创作的动力,也成为他自我救赎的契机。

关 键 词:忏悔 流播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