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凌翔
出 处:《现代兵器》2005年第5期5-5,共1页Modern Weaponry
摘 要:正当梨花开遍天涯, 河上飘落柔漫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这优美动人的歌声告诉我们,“喀秋莎”本是一位美丽温柔姑娘的名字,可是威猛无比的火箭炮为什么也叫“喀秋莎”呢? 1941年7月14日,当时法西斯德国凭借装甲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战,短时间内占领了波兰、比利时、法国和南斯拉夫,继而挥师东进向苏联发起大规模进攻。德军的一支部队侵入斯摩棱斯克地区,占领了奥尔沙市。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辆拥挤在火车站四周,一路颠簸的坦克手钻出闷罐般的炮塔,卸下沉重的武器装备,聚集在路旁用餐、休息; 一些坦克和装甲车辆在等待补充燃料、维护保养。突然间传来阵阵巨响,不知从哪里飞来无数炮弹, 打得德军死的死、伤的伤。炸毁的坦克歪歪扭扭趴在地上,有的燃起熊熊烈火,并引起连环爆炸,惊慌失措的德国兵则四处逃窜。当时,德军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武器,因它恐怖之极,便称其为“鬼炮”。由于这种炮上都统一打上了“K”的标记,苏联红军则用“喀秋莎”这个美丽的俄罗斯姑娘的名字来亲切地称呼它。从此,火箭炮因为有了“喀秋莎”这个美称而名扬天下。
关 键 词:坦克手 机械化部队 装甲车辆 武器装备 维护保养 南斯拉夫 火车站 大规模 俄罗斯 火箭炮
分 类 号:TJ393[兵器科学与技术—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