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哲学对音乐美学的启示(上) 自然性与社会性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茅原 

出  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4年第3期3-10,共8页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摘  要:一种观念是“产生于阶级社会中的音乐就应 该有阶级性”。果然从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能 够抽象出一些思想:“要么,你属于我,要么,我 杀死你。最后还把被杀死的姑娘丑化成妖魔鬼 怪”。这种以占有对方为前提的个人主义恋爱观, 具有明显的阶级烙印。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 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 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马恩全集42卷119 页)。 与柏辽兹形成对比的是李斯特:“爱情什么 也不要求,却在自身中找到能给予别人的东西” (《李斯特论肖邦》108页)。李斯特写爱情的音 乐,确实是奉献了一片真情。这很象今天的一种 说法:“爱情不是索取,而是奉献。这是共产主 义道德观所决定的爱情观”。说李斯特是共产主 义道德观岂不荒唐!柏辽兹与李斯特的不同的恋 爱观,是否属于同一个阶级的意识?

关 键 词:音乐美学 柏辽兹 李斯特 音乐作品 马恩 恋爱观 自律论 道德品质 自然性 阶级利益 

分 类 号:J601[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