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肠源性尿毒素关系研究  被引量:7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邹川[1] 吴禹池[1] 邓丽丽[1] 吴秀清[1] 林启展[1] 毛炜[1] 

机构地区:[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出  处:《新中医》2012年第1期46-48,共3页New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K0090149);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编号:2010385)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肠源性尿毒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7例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本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证型,标实证按其主要表现归为湿浊证、湿热证、水湿证、血瘀证4种证型,并分别于入院后3天内检测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硫酸吲哚酚(IS)等尿毒素水平,运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87例患者,有73例属脾肾气虚证,占83.9%;7例属脾肾阳虚证,占8.0%;6例属气阴两虚,占6.9%;仅1例属肝肾阴虚,占1.1%。标实证方面,湿热证39例(44.8%),湿浊证27例(31.0%),水湿证14例(16.1%),血瘀证7例(8.0%)。不同类型的本虚证组别之间的各种尿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证组的IS水平与水湿证组、湿浊证组、血瘀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现为湿热证组的IS水平显著高于其余证型组;其余各组的I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IS与中医湿热证之间可能有着密切联系,甚于与湿浊、水湿、血瘀等证型。此外,湿热证组与水湿证组之间、湿热证组与血瘀证组之间的Cr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湿浊证组与血瘀证组之间的Cr水平也存在组间差异(P<0.05),湿热证组和湿浊证组之间的Cr水平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初步提示Cr与中医之湿热证、湿浊证有一定的关系,其相关性强于其与血瘀证、水湿证。结论: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湿热证型与血清Cr、IS水平的相关性强于其他实证证型,提示这些肠源性尿毒素蓄积可能主要表现为湿热证候,为临床辨证论治清除尿毒症肠源性毒素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 键 词: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证型 肠源性尿毒素 

分 类 号:R692.5[医药卫生—泌尿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