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我国财政风险成因及控制研究(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胡锋[1] 

机构地区:[1]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

出  处:《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1期49-57,共9页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转轨时期财政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控制制度进行了研究,它对于完善财政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和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均具有重要意义。从财政风险来源看,我国财政风险具有明显的转轨性特点,它可分为一般性财政风险、转轨性财政风险和特殊性财政风险。本文按照"财政风险的衡量标准、形成机制、形成原因、制度控制"的基本思路,以转轨性和特殊性财政风险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从赤字融资方式的角度,构建了财政赤字率、隐性赤字率和政府收支赤字率等三种口径的赤字率指标,试图建立一个既能与国际上通用口径可比,又能反映我国真实财政风险的赤字率衡量指标。政府收支赤字率是财政赤字率和隐性债务赤字率之和。(2)本文采用隐性债务赤字的直接估算方法,从而得出了1980~2008年期间我国三种口径的赤字率水平,1980年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都在3%之内,隐性债务赤字率在6%~10%之间波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收支赤字率围绕10%波动。债务是赤字的积累。2008年年底我国国债负担率仅为17.73%,总债务负担率却高达67.5%。隐性赤字和隐性债务是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3)本文用经济学、博弈论理论,构建了财政风险形成机制模型,证明了所有地方政府都举债是地方政府博弈的纳什均衡,地方政府债务具有无限膨胀的内生机制,中央政府对地方举债往往采取财政机会主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最大容忍度主要受举债的挤出效应的影响,偿还税率高低对其没有实质性影响。(4)本文对影响财政风险的5个定性方面的原因进行了量化,构建了一组分析财政风险原因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认为政府收支赤字率是最能反映真实赤字水平的指标;地方经济竞赛对财政风险的影响非常复杂,一方面会导致地方政府以�

关 键 词:财政风险 隐性赤字 政府收支赤字 财政风险控制 

分 类 号:F812.5[经济管理—财政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