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18-21,共4页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 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汉化进程中的岭南音乐研究>(编号:GD10CYS03)系列成果之一
摘 要:学术界公认的早期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了解岭南铜鼓也需从万家坝型铜鼓开始。徐闻县迈熟村发现的万家坝型铜鼓确定了岭南万家坝铜鼓的传入时间与东传区域,为岭南越族早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铜鼓很快发展为岭南越族及后裔文化信仰的重要载体。随着岭南西瓯、骆越族人的生活由原始方式向封建社会逐渐过渡,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早期铜鼓艺术成为这一转变的客观反映。一方面普照大地的太阳、高空飞翔的鹭鸟代表着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和平环境,划船、水袅代表着南方民族靠水生存的渔猎生活,牛是农耕生产方式的象征,而砍牛和羽旌乐舞又是祭祀、欢庆活动的写照。另一方面,这些生活画面被装饰在铜鼓上还充分说明,铜鼓除了作为乐器外,还被作为古人心灵沟通的渠道与精神寄托,并通过铜鼓乐声的响起让这种沟通得以实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