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脆弱性到社会脆弱性:灾害研究的范式转型  被引量:3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利敏[1,2] 

机构地区:[1]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006 [2]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驻站,上海200444

出  处:《思想战线》2012年第2期11-15,共5页Thinking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灾害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及其组织策略”阶段性成果(07JC840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灾变危机管理的社会协同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08BSH011)

摘  要:社会脆弱性存在着四种典型的定义:分别是"冲击论"、"风险论"、"社会关系呈现论"和"暴露论"等。同时,社会脆弱性范式有三个基本理论假设即(1)脆弱性是一种灾前既存的条件;(2)脆弱性是灾害调适与因应能力;(3)脆弱性是一个特定地点的灾害程度。这一范式还包括两个基本研究命题即"风险不平等"与"社会分化"命题。只有通过社会脆弱性分析才能真正确认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才能真正了解灾害中不同群体应对灾害风险能力的差异,才能真正为防灾与减灾规划提供有针对性建议。

关 键 词:灾害 脆弱性 自然脆弱性 社会脆弱性 灾害社会学 

分 类 号:C912.1[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