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瑞安325200
出 处:《中医正骨》2012年第3期23-25,共3页Th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摘 要:目的:为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操作和开发、设计符合中国人体形特点的人工膝关节假体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筛选出66名志愿者(共101个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69膝,女29例32膝;年龄41~78岁,中位数60岁;身高158~182 cm,中位数166 cm;均无膝关节外伤、手术及关节炎病史。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胫骨内侧平台最低点至腓骨头尖端的高度差;并对不同年龄组间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测量值和不同身高组间胫骨内侧平台最低点至腓骨头尖端高度差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66例101膝,胫骨平台内翻角80.2°~89.5°,平均84.9°;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7.6°~18.7°,平均14.1°;胫骨内侧平台最低点至腓骨头尖端的高度差6.9~10.7 mm,平均8.3 mm。40~50岁组、51~60岁组胫骨平台内翻角均大于>70岁组(P=0.012;P=0.023),40~50岁组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小于>70岁组(P=0.025),155~165 cm组、165~175 cm组胫骨内侧平台最低点至腓骨头尖端的高度差均比>175 cm组短(P=0.009,P=0.023),其余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准确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胫骨内侧平台最低点至腓骨头尖端的高度差有助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同时也为建立中国人胫骨近端形态数据库及设计、开发适合中国人体形特点的膝关节假体提供了可靠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88.2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