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啸[1]
机构地区:[1]陇东学院历史系
出 处:《西夏研究》2012年第1期89-97,共9页Xixia Research
基 金:2009年陇东学院预研项目"明清陇东区域历史与文化研究";2010年教育部一般项目"农牧交错区域基层社会的嬗变--以明清时期陕甘宁蒙毗邻地区为中心"(西部与边疆项目;项目编号10XJA77000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明清时期是西北传统农耕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显然是考察当时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方面传统农作物的品种有所增加,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另一方面又引种和推广了一些新的品种,作物种植结构不断完善。明清庆阳可以当作本问题研究的一个典型例证。从明清庆阳府、县方志的记载来看,传统农作物小麦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上占有较高的比重;糜子、谷子、燕麦、荞麦、豆类等耐寒小杂粮的种类也较为繁多。玉米、马铃薯在庆阳的大面积推广是在晚清以后。尽管这类新品种的引种与推广晚于国内其他地域,但也促进了当地原有作物结构的调整。这些作物品种的种植为庆阳农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内容,也为当地农耕文化的充分发育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16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