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洲季风区:定义、降水主模态及其变异特征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高雅[1,2,3] 王会军[1,3]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第4期555-563,共9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9CB421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90504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青年人才类(编号:KZCX2-YW-QN202);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编号:2010CB950304)资助

摘  要:本文提出了泛亚洲季风区的概念,并分析了夏季降水年际变异的主要模态及其特征.研究范围包含印度季风、东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的宽广区域(60°E^140°E,10°S^35°N),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最强的地区,并包含有几个季风系统之间的水汽连接通道,可以定义为泛亚洲季风区.该区夏季(5~9月)降水的第一模态主要由北至南呈正负正分布,即孟加拉湾-东南亚-中国南海-华南的带状区和南北两侧的降水变异符号相反,其对应的低层环流场特征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减弱,澳洲东岸偏南气流加强,热带太平洋出现强西风带.降水第一模态型与同期ENSO状态关系密切,同时与同期及前春西半球南极涛动(AAO),即太平洋南极涛动信号有关,且与南半球太平洋南美遥相关型(PSA)有关,影响该模态的关键区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可以简称为"太平洋模态".降水场第二模态由东北至西南呈正负正分布,其低层环流场特征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减弱,澳洲北部海洋性大陆东风加强,热带太平洋出现弱东风.降水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型主要与大气对流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澳洲北侧海洋性大陆及南印度洋海平面温度(SST)有关,影响泛亚洲季风区降水场EOF2模态的关键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尤其是在印度洋,可以简称为"印度洋模态".

关 键 词:泛亚洲季风区降水 ENSO 遥相关 

分 类 号:P463.1[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