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痧之病名及其内涵研究  被引量:1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莹莹[1] 黄龙祥[1] 杨金生[1] 

机构地区:[1]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出  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第5期484-487,共4页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和外治技术示范研究-刮痧补泻手法治疗腰痛的规范化研究(2008BA53B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不同手法刮痧的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81173346)

摘  要:通过分析痧病病名的出现及演变历程,探讨痧之内涵。南宋叶大廉《叶氏录验方》首次记载了"沙病"名称。宋元多把经挑刮治疗出现斑点的病叫"沙",如溪毒、射工、沙虱等病;明代多指以腹痛闷乱、不能吐泻为主症的病证,以绞肠痧为主;清代"痧"是在之前"沙病"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瘟疫发病的某些特点而形成的疾病概念,多指痧疹和瘟疫类疾病;现代多指"痧象"、"出痧",即刮拭后皮肤出现的颜色和性状的改变。

关 键 词: 病名 内涵 

分 类 号:R244.4[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