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缺血预处理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博达[1] 祖凌云[1] 王贵松[1] 高炜[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实验室 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100191

出  处:《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年第3期161-164,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179)

摘  要:1.缺血预处理与缺血后处理:1986年,Murry等发现事先夹闭犬冠状动脉回旋支5min,再复流5min,重复4次,然后再夹闭40min,心肌的梗死面积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75%。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随后的研究证明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心肌中。缺血预处理存在两个窗口,第一窗口的保护作用(firstwindowofprotection)是指缺血预处理对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持续数小时。

关 键 词:缺血预处理 临床研究 缺血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缺血后处理 冠状动脉 梗死面积 哺乳动物 

分 类 号:R542.2[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