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锐[1,2] 王昭金[1] 赵汉平[2] 高玉镭[2] 马青元[1] 张在峰[1] 陈丹[1]
机构地区:[1]泰山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山东泰安271000 [2]解放军第88医院骨科,山东泰安271000
出 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年第15期1396-1398,共3页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070898);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ZR2009CM033)
摘 要: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LBP)1979年由Park等首先提出,是临床中的常见和多发症状,是较复杂的一组临床综合征。LBP是慢性腰痛的最常见类型,据统计约超过一半人口在生活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腰痛,但疼痛产生的机制至今缺乏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方法。研究发现LBP产生机制复杂,有多种递质或调质与其受体参与作用,阐明LBP疼痛产生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对于寻找解除疼痛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LBP治疗手段多样并且复杂,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化学治疗措施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作者希望从疼痛传导的环节寻找治疗方法阻断病情的发展。本文从LBP的机制及伤害性感受体来阐述目前研究现状。
关 键 词:感觉神经伤害性感受体腰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综述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9.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