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支那”语源研究综述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汤洪[1,2] 李诚[1,2] 

机构地区:[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2]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出  处:《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71-81,共11页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基  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外来文化传至<楚辞>路径蠡测:南丝路--巴蜀文化--楚文化"阶段性成果(SC09A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10&ZD087)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世界诸国称中国名号最广者当为"支那"(china),记"支那"名号最早出者为印度古文献《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政事论》。汉译佛经音译"Cīna"为"支那",亦有"震旦"、"振旦"、"真丹"、"真旦"、"至那"、"脂那"、"振那"等异译。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学者对"支那"语源问题分歧甚大,计有"秦"、"汉"、"瓷器"、"日南"、"滇"、"羌"、"丝国"、"荆"、"成都"、"齐"、"姬"、"苗语"、"傣语"、"长安"、"晋"等等异说,然综观先秦中外交通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成果,证之蚕桑养殖起源以及早期丝织产业,以文献和考古实物审之,"成都"一说似最为合理。

关 键 词:Cina 支那   成都 

分 类 号:H139[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