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珂[1]
出 处:《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1-5,共5页Henan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两岸四地新诗文体比较研究”(12YJA51058)
摘 要:诗体是对诗的形式属性及文体属性制度化的具体呈现。人的构形本性产生了文学体裁及诗体类型,中外诗歌都曾经高度重视诗体,出现过以格律诗为代表的“齐言体”。新诗是打破“无韵则非诗”作诗信条的特殊文体,曾经极端追求“诗体大解放”。新诗的诗体问题成为百年新诗的最大问题,近年更成为新诗理论界的热点话题。本刊特约海峡两岸从事新诗诗体研究的诗学教授,共同探讨这个话题。三篇文章均是新诗诗体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于两岸学者的诗歌生态、学术环境甚至研究方法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长期致力于新诗文体及诗体研究的大陆学者王珂更注重宏观研究和理论构建,他的这篇文章是新诗诗体学建设的纲领性文章,首次提出“新诗诗体学”概念,并研究出比较详细的构建策略。台湾学者林于弘长于微观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台湾新诗在“固定行数”的格律倾向,认为台湾新诗诗人具有一定的“诗体自觉性”,以“固定行数”为写作规范。长期从事图像诗研究的台湾学者丁旭辉将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结合,首次提出了“图像诗体学”概念,认为图像诗学体系与图象技巧的理论架构完全能呼应诗体学的理论高度。新诗诗体研究事业方兴未艾,需要不同地区,特别是海峡两岸的学者“联合攻关”。本刊这次是首次“尝试”,盼望得到更多诗学名家的支持和关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