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魏宝祥[1,2,3]
机构地区:[1]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兰州大学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研究中心,兰州730000 [3]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兰州730070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25-29,共5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科基金项目(20090211110025);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009);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2011);西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04)
摘 要: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起源于西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正式引入国内,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但中西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上却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在西方,构建了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上,研究的是需求方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而在中国,虽然较为完整全面地引入了西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但对相关研究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仍是在本土的形象定位理论影响下进行,研究的主要是供给方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本文探析了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尝试性延伸发展了Echtner和Ritchie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特性理论,提出了主观性—客观性、稳定性—动态性两个维度的特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