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到虚无——谈西方现代派戏剧语言主体的缺失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冉东平[1] 

机构地区:[1]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出  处:《外语研究》2012年第4期103-107,共5页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基  金:2008年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叙事范式转变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生成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8JA752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20世纪西方现代派戏剧的戏剧语言逐渐同语言的发出者发生游离和脱节,人物的对话不再显示出人物的个性,语言成为漂浮在人物性格之上的流浪者。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其诸多要素具有表意性、符号性和象征性,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剧作家对现实的主观感受和艺术理念,这势必消解人物语言对自身性格和个人意图表达的可能性。戏剧要素的"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尤其在荒诞派戏剧中"物"(即道具)在戏剧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形象具有很强的非理性、不确定性、不可知性以及不可抗拒性,它不仅加深了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的脱节,而且延伸和突破了传统戏剧语言的叙事功能,成为剧作家物化精神的体现。

关 键 词:现代派戏剧 语言主体 缺失 物化 

分 类 号:I106.3[文学—世界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